|
創新機制建良田 提升產能促增收 ——湖南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綜述时间:2024-07-15 【转载】 為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湖南堅持建立健全農田建設體制機制,創新多元投入機制,實行長效管護機制,探索聯農帶農機制,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筑牢糧食生產“耕”基。2023年,湖南建成高標準農田345萬畝,其中新增建設175萬畝、改造提升170萬畝,農田建設質量和綜合效益持續提升。 創新多元投入模式 提升農田建設質量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湖南始終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今年年初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湖南再次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入全省十大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為此,湖南在落實財政投資標準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制定了《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貸聯動等投融資創新實施意見》,以先建后補、貸款貼息、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益獎補等方式,進一步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將畝均投資標準提高到3000元以上。據悉,2023年湖南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00.7萬畝,增加投資近19億元。 在長沙市寧鄉市回龍鋪鎮沿河村,曾經的“碎田”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變成了連片的“整田”,排渠、灌渠、機耕道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為了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農田建設,我們探索實施了‘投資人+EPC+運營’新模式,由省市縣三級國企共同組建項目公司負責建設運營,一體化推進設計、采購、施工、運營、管護,計劃按年度滾動建設高標準農田累計約20萬畝。”寧鄉市農業農村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科科長閔鐵說。 “通過這樣一種模式,作為投資方,我們可以積極爭取長期低成本信貸資金支持,資金來源有保障,還可以通過指標變現、土地溢價、產業導入等方式覆蓋投入,項目收益有保障。除此之外,土地流轉、新增指標等能為村集體帶來直接收入,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生產也能進一步增產增收,實現多方共贏。”寧鄉市國資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農發投副總經理張以說。 據悉,自2023年起,長沙市所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畝均投入標準提高至3000元以上,其中,長沙縣、望城區畝均達4300元,企業自籌比例達63%。不僅如此,長沙做好資金結合文章,充分結合糧食生產“四高”(高標準、高技術、高產量、高品質)試驗示范區、美麗宜居村莊、“小農水”等項目建設,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高品質萬畝糧食生產示范片。 健全農田管護機制 實現長效永續利用 為了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精品工程,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前合理規劃、建中安全施工、建后有效管護,湖南先后制定出臺了農田建設專項資金管理、項目管理實施、進度調度、建后管護等制度辦法,全過程推進項目規范管理。 據了解,目前湖南已全面推行農田建設工程設計典型圖集,提高設計標準化水平;全面實行電子化招投標,規范農田建設領域招投標市場;推行人臉識別電子考勤,加強對施工單位主要人員的履約管理,嚴格實施環節管控。此外,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與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協同聯動,2023年組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問題專項整治百日行動,深入查找質量問題,嚴格督促整改落實。 永州市寧遠縣堅持建管并重,壓實部門、鄉村、施工、群眾四方管護責任。寧遠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股負責人周正平介紹,一方面,寧遠縣壓實相關職能部門履職責任,通過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推動人員、責任、經費、考核“四落實”;另一方面,壓實鎮村兩級屬地責任,明確項目區鎮村*責任人,并積極整合管護資金,保障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利用。同時,壓實施工各方主體責任和群眾日常監督責任,多方合力共同維護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 今年入汛以來,湖南多地農業生產遭受強降雨和連續陰雨天氣打擊,在常德市桃源縣,強降雨導致農田積水受浸。“汛情發生以來,各級部門迅速籌集資金,農戶積極參與,修補設施,清理溝渠,搶排積水,開展生產自救。”桃源縣剪市鎮喜雨村裕康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述兵表示,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建設的排洪渠、機耕道等為災后農業生產恢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保障高標準農田“建得好”“用得好”以至“用得久”,湖南省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管護資金,引導市縣財政建立管護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對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給予適當補助,調動受益主體參與管護積極性。此外,還探索建立了“保險管”與“自主管”相結合的長效管護機制,并強化用途管控,確保農田長效永續利用。 探索聯農帶農機制 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質是推動“糧田”變“良田”,但在建成良田后,關鍵還是要落實到糧食生產,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節本增收。 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落實的過程中,湖南始終堅持把提升糧食產能作為首要目標,重點布局在*基本農田區域,將任務向產糧大縣、雙季稻區和制種基地縣傾斜,全力服務糧食安全大局。 “我們合作社一共流轉了2700多畝耕地,在進行農田改造提升之前,耕地都是2—3畝一片,如今‘小田’變‘大田’,每片耕地大概有8—10畝,這對我們開展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作業更方便了。”寧鄉市金洲鎮箭樓村圓湖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勇高興地說。 “在采用‘投資人+EPC+運營’模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區,我們計劃引進專業的運營商,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訂單農業等方式推進規模經營。實際上,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擁有相應的農業生產設備、技術和經驗,我們鼓勵運營商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成合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有效實現聯農帶農。”閔鐵說。 衡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確保基層受益,衡陽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有或入股聯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的農田優先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糧食產能所產生的收益按比例分配到村集體和農戶。同時,鼓勵引導項目實施單位按照就地就近原則,優先吸納農村低收入群體參與工程建設。 今年湖南省委一號文件指出,2024年湖南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00萬畝,適當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補助水平,繼續推進投貸聯動等投融資模式創新,力爭完成畝均投資超過3000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00萬畝以上,持續提升農田質量,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來源:轉發自農民日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