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湖南益陽市赫山區有序推進鄉村建設“長久美”时间:2024-06-17 【转载】 來源:轉發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一灣碧水穿村而過,新修的農房倒映在水中,與周邊廊橋、涼亭相映成趣。家住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衡龍橋鎮高家橋村鄧家塘組的劉國輝,每天就在這片醉人的風光中開啟一天生活。“原先河邊是村里的臟亂地,誰也不愿來。”劉國輝回憶,當時河邊的空地沒人管,村里垃圾就堆在那里。“前些年也清理過河道,但是效果都不長久。”劉國輝介紹,以前偶爾路過河邊都要快步走過去。如今,赫山區的村莊都陸續像高家橋村一樣,從臟亂的村莊成為岸綠水清的美麗鄉村。這場華麗蝶變背后,離不開近年來赫山區開展的一項又一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在這一過程中,赫山區推動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落到實處,逐步探索一條以鄉村建設引領全面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從先建設到先規劃 閑置農房改為特色民宿,連片的高標準農田成為網紅打卡地,大型游客中心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一張目光長遠、落地可行的規劃藍圖,讓泉交河鎮新松樹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往各村村莊規劃一般是分開編制,基礎設施沒有進行統籌規劃,“斷頭路”的情況時有發生。變化發生在2021年,赫山區出臺《益陽市泉交河鎮五村連片示范區 村莊規劃(2021-2035)》,打破菱角岔村、新松樹橋村等5個地理、區位、資源產業相近村的村界壁壘、融村連片,進行統一規劃。 “‘五村連片’的規劃,讓斷頭路都被打通,全鎮交通環線、旅游環線、景觀環線逐步形成。”陳國榮告訴記者,打通的不僅是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五村連片、多規合一”的規劃思路更凸顯出鄉村振興的“矩陣效應”。如今,新松樹橋村等五個村莊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通過產業融合、設施共享、資源激活、項目帶動、治理聯動五大規劃策略,已成功打造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省級美麗鄉村。 鄉村建設,規劃先行。2021年,赫山區率先啟動了鄉村振興示范村、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等所有村莊的規劃編制 工作,探索了“村莊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模式,同時科學謀劃村莊定位、主導產業、用地布局等;并推行“一村一企一師一員”制度,探索鄉鎮、村莊規劃人員定向培養制度,編管結合確保規劃實用性。今年,赫山區將全面完成全區142個村莊規劃編制和質量提升工作。 從美麗庭院到和美鄉村 初夏的衡龍橋鎮樟樹咀村,在滿眼翠綠的掩映下,是整潔有序、生機盎然的古樸村莊。樟樹咀村的變化,是赫山區以“美麗屋場”(屋場即自然村)為抓手推動和美鄉村建設的縮影。2022年開始,赫山區出臺《美麗屋場創建工作方案》,堅持用好“群眾的腦、干部的嘴、專家的手”,科學編制屋場建設規劃,以不觸碰耕地保護紅線為原則,確保不違法建設。形成《美麗建設一張圖》,規范屋場建設模式、區域和方向。同時,赫山區創新探索“1+6”美麗屋場建設模式(“1”即一個屋場一個主題,做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6”即屋場公共區域建設的6個元素:一塊干凈水域、一個活動廣場、一個休閑涼亭、一條健身步道、一個公共廁所、一面文化宣傳墻)。顯然,美麗屋場的美,美在“面子”,更美在“里子”。岳家橋鎮各村通過美麗屋場宣講會,宣講村規民約、家風民風、科學知識,參與群眾已達2000余人次;新市渡鎮建新村傳承家規、家訓,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自治德治法治”全面融合;龍光橋街道道子坪村則通過擴大公共廣場面積,讓小廣場成為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共享空間”。“面子美、里子淳”的面貌在一處處美麗屋場上競相展現。 從“一時美”變為“時時美” 和美鄉村建得好,如何管得好?赫山區同樣發揮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近年來,赫山區依托“網格化+扁平化”治理基礎,構建“片—組—鄰”組織體系,由村(社區)干部、村(居)民小組長、村(居)民代表任片、組、鄰“三長”,讓所有村民都成為鄉村治理的監督員。“三長制”實現問題“發現、反映、解決、反饋、回訪”閉環管理外,以鄰長+聯戶村民形成的“小隊”也成為了鄉村保潔的補充力量。據了解,赫山區采用“村集體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庭院經濟,除了已開始銷售的黃桃,辣椒、紅薯等作物都將逐步開展。在為村民增收的同時,赫山區將屋場范圍內的庭院經濟產生的經濟效益40%歸農戶所有,60%作為屋場后續管護資金的保障。
|